隨著物質水平的提升,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,人們對生活質量享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。而原有的基礎設施年代久遠,樓內設施老化、電器線路承載量小,難以滿足目前生活生產的需求。私自亂搭亂建、私拉亂接電線、違規使用電器、堵塞消防通道、消防設施缺損落后等各種致命隱患導致各種災害頻發,慘痛的教訓,為我們敲響了警鐘!老舊小區的合理、規范、安全改造迫在眉睫,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。
老舊小區改造這一概念最早是在2007年由原建設部出臺的《老舊住宅區改造的專項意見》中提出,進入2019年后,老舊小區改造的政策和熱度持續上升。在今年的7月20日,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《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》,指出了針對老舊小區智慧化的改造提升。
《老舊小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》
1、建筑破舊,水電網氣管道老化
大部分的老舊小區建設年代久遠,建筑本身已比較破敗,建筑結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風化和腐蝕,建筑內部的水電氣網存在管道老化、承載量不足等問題。不合理沒有規劃的亂搭亂建、亂拉電線等行為只會留下各種安全隱患,危害生命安全。
智能化改造措施:
管網進行全面更新、實行水、電、煤一戶一表,同時表箱更換,在表箱上加裝物聯網數據采集終端,將計量數通過無線通信傳達至云平臺,改變以往人工抄表的方式,變成智能抄表系統;加裝智慧用電監測系統,對用電回路的剩余電流、電流、溫度等參數實時監測,并對于異常報警信息第一時間通過APP推送、信息、電話等方式通知相關負責人員。
2、區域規劃不合理,道路系統混亂,車輛亂停亂放
老舊小區建設時的規劃比較落后,存在公共區域規劃不合理、道路系統混亂、公共停車空間缺乏等問題,導致日常車輛亂停亂放,不僅影響日常出行生活,還造成資源利用不合理,出現緊急安全問題時難以借道出行。
智能化改造措施:
智慧停車場建設,合理規劃停車區域,利用智能傳感設備、結合物聯網、云平臺,最大化利用停車場資源。
3、公用充電設施缺乏,住戶電動車入戶充電
老舊小區大部分沒有專門配套的公用充電設施,導致用戶亂拉亂加電線,電動車入戶充電,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,近些年也發生了很多因為室內電動車充電引發的火災事件。
智能化改造措施:
在小區內安裝智慧充電樁,在充電樁上加裝智能傳感,結合物聯網、云平臺,用戶通過掃碼完成平臺驗證,插座即通電給用戶使用,有過載關閉的保護功能,當有過載也將產生報警信號上報平臺。
4、監控、安防配套設施不完善,小區安全沒有保障
老小區內部大多沒有監控設備,或監控設備老舊,維護不到位;小區大門入口和單元門入口隨意進出,沒有門禁設備,對外來人員沒有有效的安全把關環節,難以提供一個安全的小區環境。
智能化改造措施:
a、在小區的重要通道及樓道安裝監控攝像頭,聯動互聯網,了解社區內重要動態,出現突然情況第一時間掌握。
b、大門口、單元門口安裝門禁設備,利用物聯網技術,將傳統門禁接入網絡,再結合圖像智能識別、云平臺技術,實現門禁的智能化管理。
5、消防設施不全,靠人工監控,信息滯后
很多小區現有消防設施老化監察不到位,真正出現緊急事件的時候起不到滅火的作用,平常人工巡查難以管控,而且浪費大量的人力;重要位置甚至居民家中都沒有消防報警裝置,只能做到事后人工報警。
智能化改造措施:
a、對小區內原有的消防栓進行改造,替換原有消防栓,并增加水壓、消防栓帽監測設備。全天對消防栓進行監控,能夠實現現場無人實時監控;
b、對重要消防設備建立智能化巡檢標簽,落實到物,有據可查;
c、在居民家中,重要通道安裝智能煙感、攝像頭等消防監測設備,采用無線通信,即插即用,無需布線。
6、信息系統集成度低,數據信息難以共建共享
以前各系統數據分散,各自為營,難以人工合成到一起進行統計分析,進行現有資源的利用優化。
智能化改造措施:
利用物聯網設備實時采集數據,集成到互聯網平臺,在線平臺監控和分析數據,從而實現社區的智慧感知和預控,提升社區的人員,設備和環境管理能力。
老舊小區改造,建立智慧小區,提供一個安全、舒適、便捷的生活環境,已成為廣大業主一致的要求。山東和越智能科技,依托物聯網、無線數據傳輸模組和云平臺技術,利用智能前端設備,對社區人、車、事件進行智能化分析、管理,搭建全方位的智能管理平臺,構筑四大結構層,形成立體安防體系,從而打造智能化的新型社區。
下一篇:物業的轉型從建設智慧化小區開始